秋季养生分三段
秋季养生分三段,现在正是关键阶段,千万做好这件事,否则冬天难过了!
发布时间:
2020-10-05
一叶知霜降,一雨感深秋。最近多地冷空气来袭,气温急降,“秋寒”真的来了! 晚秋近冬,阳气减退,寒气愈胜,凉燥之邪极易伤身!有些事千万得注意了!
初秋(秋季的第一个月,即农历七月)
立秋之后,盛夏的余热未消,天气仍然十分炎热,但雨水也比较多。初秋养生要重视防暑降温、及时补充水分,特别要注意健脾祛湿,可用赤小豆、苡仁、白扁豆、山药等食材煲汤喝或煮粥吃,对祛湿气、养脾胃很有帮助。
仲秋(秋季的第二个月,即农历八月)
此时气温开始下降,有些凉意但不至于寒冷,正是“秋冻”的好时机。青壮年及身体健康的人群,注意顺应气候逐渐增加衣物,不要一次增加太多,让机体提高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。
晚秋(秋季的第三个月,即农历九月)
到了晚秋,意味着秋将尽,冬欲来。越临近冬季,养生就越不能放松警惕!晚秋是秋季的最后一个阶段,同时也是秋季养生的关键期,身体哪里养得不好,入冬马上见分晓。
晚秋打“底补”
老百姓常说“秋冬进补,来年打虎”,不少人有在冬季进补的习惯,但有的人入冬后就马上猛补,不得要领,结果欲速则不达,适得其反。
晚秋打“底补”,一是为了调理脾胃,调整脏腑功能,为冬季进补打基础、做准备,使人体逐渐适应补品,特别是老年人血衰气少,生理机能减退,如果突然进补,很容易引起虚不受补;二是强身健体,增强抵抗力,尽快适应由“凉”转“寒”的气候,预防秋冬季节各种疾病的发生。
摩腹:这是公认的最绿色、最安全、最简单的养生法之一,每天摩腹十分钟,能健脾胃、助消化,还有助眠和改善胃肠问题的作用。摩腹前先搓热双手,沿着顺时针方向绕脐按摩36周,再逆时针方向摩腹36周,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胃口好了、腹泻少了,身体更棒了!
艾灸:日常保健建议艾灸中脘、神阙、天枢、足三里等穴,脾虚较重可加用脾俞、胃俞补益脾胃,老胃病患者可适当延长艾灸时间,以能产生灸感、缓解症状为目的。
食补:名贵药材如人参等,不一定就适合你的体质,不必过分追求,推荐尽量从日常食材中滋养补身:如多吃核桃、板栗健脑补肾,多吃山药、芡实、小米补脾胃等。
晚秋打“底补”,脾胃养护好,整个人都会生机勃勃、精力充沛,到了冬天也不会担心会动不动就生病了,因为你身体已经有了一个“防护罩”,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关键字:鑫土地,农林,有机肥,饲料,鸡蛋,五谷杂粮,
相关新闻

沃涛牌生物有机肥
关注微信公众平台